
- 本栏最新文章
- 面试时如何自述自己的优缺点... 05-28
- 面试时,如何处理突发状况?... 08-30
- 职场建议:“90后”带上六种心态去求职... 10-24
- 给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建议... 11-27
- 职场新人如何快速融入集体... 07-26
- 求职前需“补”三大能力 ... 12-04
- 文科女生求职前应尽早做好规划... 05-07
-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09-10
- 无工作经验如何找工作?... 06-13

- 本栏推荐文章
-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09-09
-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09-10
- 工作中最常见的5个教训... 08-09
- Hold住职场坏情绪... 07-15
- 职场不可不知的E-mail潜规则... 06-25
- 2013年十大最好职业排行出炉 培训师位... 06-25
- 应届毕业生的优势... 12-30
- 如何应答离职原因?... 12-26
- 求职硬件物资准备... 12-13
- 求职前需“补”三大能力 ... 12-04
- 简历中自我评价... 11-30
- 给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建议... 11-27
- 摆正心态实习 把自己当正式员工 ... 10-29
- 优秀简历是怎样的?... 10-29
- 应聘失败原因分析 ... 10-29
大学毕业生频频跳槽 用人单位直摇头
时间:2011-10-24 作者:杨铖 来源: 点击:
次
当前,正是各大学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记者在人才市场采访时发现,在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中,快速和用人单位说拜拜的“闪辞”一族占了相当的比例。记者发现,一些最近2年才入社会的大学生上岗不超过半年又在迫不及待找下一份工作。他们将工作当作“跳板”,或是暂时的“避风港”,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适应,便“跳槽”。
先就业,后择业 一些毕业生频频跳槽
去年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的小吴,又在人才市场寻觅新工作,上一份办公室文员工作她干了8个多月就辞职了。“那家单位在江阴新城东办事处,我家住在海关,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要1小时,太远了。”小吴说,“每天干的都是重复的几样活,做报表、复印文件、打杂,没有挑战性。”利用在原单位工作的空余时间,小吴考到了会计证,这次她想重新找份会计工作。“以前只是想先有份工作,不管什么活,先干起来再说。”小吴说。记者采访了数位重新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发现,持小吴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奉行的信条是“30岁以前不要怕,40岁以后不要悔,该跳的时候就跳”。“先就业,后择业”带来的人员流动,已成为一些企业不确定的“风险”。
华士一家机械公司招聘人员董震江每年都为招聘大学毕业生的问题而头痛。究其原因,一是每年都要费尽心力从众多投递简历的大学生中挑选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招聘的大学生流动太快。“最近几年招的人很多干不满一年就走了,有些最短的来单位半个月就辞职。”说到这,董震江直摇头,“对一个企业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频繁跳槽者,往往专注性不强,或对自身评价失衡,我们并不欢迎。”一些用人单位认为,频繁跳槽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也很难专注于一项工作并由此取得成绩。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才,也才会对工作单位有所贡献。
一些毕业生对工作 缺乏严肃感和责任感
其实,遭遇“闪辞”的单位还不止于此,有时候那些专门从事人力资源招聘的人力资源公司本身也都有类似遭遇。无锡市区一家人力资源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他们就正遭遇着“缺人”的问题,尤其是销售岗位特别缺人。其原因是,最近来的新员工往往待不了多久就“闪人”了,有的索性连个“招呼都不打”。“销售岗位的人手比较缺少,我们的压力也大!”这位负责人说,这种喜欢“不辞而别”的员工,不少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且是刚步入社会工作不久,此外还有不少是学历较高的研究生。“尤其是研究生,学历高,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搞的我们现在都不敢招高学历的人进来。”
“基本上来的时候是雄心勃勃,走的时候是一脸沮丧!”另一家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则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相对来说,这位负责人的招聘工作更惨,因为往往很多新招的员工都是来了个把月就走人了。该负责人说,他们的工作需要的是大量的网络销售人员,很多应聘的年轻人在初步面试的时候,表现出对工作的浓厚兴趣,对协商中涉及到的薪资、待遇也能没提出太多的异议。但往往是一上岗了,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太大”,“于是心灰意冷,就走了,有的根本就是没理由直接走人了。”
最让这位负责人哭笑不得的是,有的人走了二三个月后,又重新找来,想吃“回头草”。“这时候,我就要求应聘的人要想好了,既然你决定要从事这个行业、这份职业,就要定下心来,有阻碍也是暂时的,最好要想法子克服!”不过,即使这样,有的重新再来的人,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后,再次“不辞而别”。“我的感觉是,这些年轻人,尤其是初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缺乏一种针对工作的严肃感和责任感,做事情表现得很随意!”
针对“闪辞”现象,记者专门采访了一些人力资源研究机构。专业人士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主流”。“就经历而言,还是因为大学生、尤其是刚工作的大学生对人生和未来缺乏规划,就业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导致频繁离职,频繁找工作。”而从整体上来说,这种“闪辞”现象,主要是出现在刚就业的群体中。
在记者采访的一些机构中,相关负责人大体理出了一些喜欢“闪辞”的群体特征。首先,多是出现在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身上。“因为刚毕业,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所以就业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出现反复辞职。”值得关注的是,学历较高的研究生,因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旦遭遇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就容易产生“闪辞”的念头。
从年龄上来说,20到25岁的高校毕业生占到了主体,且不分男女。
此外,相对来说,本地户籍的求职者更容易“闪辞”,因为相对来说,他们有退一步的后台。“这些人呢,哪怕暂时辞职,也有家庭做后台,不担心暂时失业会影响生存。而外地人相对来说,不太容易‘闪辞’。”
需要关注的是,诸如销售和客服这样的需要尽快出业绩或者是前途不被看好的岗位,是容易出现“闪辞”现象的工种。业内人士分析说,以销售为例,这是个需要迅速产生业绩的岗位,而且相对来说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对新人来说,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因此,人员“流动率”高也成了这个岗位的普遍现象。而客服这一块,则因为职业前景和薪资待遇不被看好,很多人也是做了不长时间就转岗或者走人。
业内人士分析说,说到底,还是因为对自身就业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认定,使得“闪辞”一族就业时总是心不在焉,又经不住挫折,从而极易出现“闪辞”。“尤其是80末到90初的年轻人,如果责任心再差一点,不辞而别,干了两天直接走人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有关人士坦言,关于就业的责任感和严肃性问题,可能最终还是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整个的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都是一个问题,而这牵涉的问题又特别多!
(责任编辑:杨铖)